0573-83853584
首页 > 企业动态
日本考察见闻
时间:2025-11-03 09:39:15

      2025年9月7日至12日,浙江省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对日本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成员主要来自省内外的科研、设计、节能评估、施工、材料生产等单位,共23人,到达的主要城市是大阪和东京。

      2000年9月中旬,我第一次到日本,这是我对某项目的空调设备进行商务考察。当时,日本尚未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我们只能由香港转道日本。此次到日本考察的时间,与我第一次到日本正好相隔25周年。在这期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团队中很多人已多次去过日本,因此,对日本的情况比较了解。在这里,我再列出一些两国有关指标作一对比,供大家参考了解(数据摘自百度,2024年数据)。

中国、日本两国基本情况对比表

国别

指标

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量(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GDP总量(人民币,万亿)

人均GDP(人民币,元)

预期寿命(岁)

中国

960

14.08

150.4

1349089

96749

79

日本

37.8

1.24

328.9

304644

245680

84

中国/日本

25.4/1

11.4/1

0.46/1

4.43/1

0.39/1

0.94/1

      今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活动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仪式。由此,我也想到了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我们少年儿童时期,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影片中的镜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累累罪行,使我们对日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痛恨。同时,也联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友好”的“蜜月”时期,中国引进日本技术,日本产品涌入中国,为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日本的印象感到异常复杂。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人文相近,但国家体制、生活方式、发展进程等有巨大不同。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大阪。主要考察的目的地是正在进行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Expo 2025 Osaka,Kansai,Japan)。本届世博会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为主题,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阪世博会园区会场占地面积约155公顷,主要打造以证实新技术和系统的“未来社会实验场”(People's Living Lab)为概念的展会场馆。核心区域“宁静森林”环绕着8个特色展馆,包括海外馆、日本国内馆和联名馆等,展现各国文化与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的交融体验。场馆外围采用了木质环状回廊设计,登上回廊屋顶,可在鲜花环绕中眺望大海。该环状回廊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实际上是钢结构外包木材),所用木材来自日本国内以及其他国家采购而来,总用量约2万立方米,最终呈现出柱梁纵横交错的日式木结构建筑风格。

      大阪世博会园区布局科学、节点精细,场馆的交通、服务等组织配套便捷、流线合理,较好地展现了日本的形象和特色。当天,我们上午9:00到达入口处排队,在烈日下等候了1.5小时。现场人山人海,气温高达35℃,的确让人有点难受,但现场秩序井然,好在我们有幸接受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中国馆有关人员的安排,较顺利地参观了中国馆等热门国家展馆。

      中国馆是一座大型的自建馆,位置在大阪世博园国际展区的A7地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客流量位列前茅。中国馆建筑外观取源于中国传统书简长卷,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篇章,展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呈现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果,展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参观完中国馆后,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德国、沙特、法国等展馆。在各具特色的各国展馆内,他们展示了本国的最新科技和人文特色,服务更是热情周到。

      我们考察的第二站是东京都附近的千叶县某样板房,该项目由日本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开发建设。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住宅建筑行业头部企业,1955年成立于大阪,业务范围广泛,涵盖独户住宅建造、房地产开发、商业设施运营及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其股票在东京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形成了全产业链优势。截至2023年,公司在华设立多个子公司,业务覆盖北京、上海、苏州等十余个城市,并持续拓展物流设施、环保能源等新兴领域。

      在参观现场,我们首先听取了工作人员的介绍,随后对其他样板房进行了考察。在会议室和现场,工作人员用图文并茂的PTT,热情地作了介绍。在交流环节,考察团成员就屋面、外墙、门窗、楼地面的构造做法和有关材料性能、指标等,与他们进行了仔细交流、探讨,现场工作人员一一作了解答。让考察团人员较好地了解了日本当前的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进展情况。

      做工精致是日本制造的最大优点和特色。当考察团成员目睹样板房压顶、窗台、泛水等节点做法时,对日本同行在每一个细节上的一丝不苟态度感到十分敬佩,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大家一致认为,建筑业作为特殊行业,必须遵循科学原则,确保目标(造价、工期)合理、过程受控(检测、验收)的规律,才能确保结果合理,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日本将绿色建筑称为“环境共生建筑”,其制度起源于2001年,与我国的发展基本同步。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种理念贯穿于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核心特征体现在能源效率与资源循环上。例如,东京的人口数量和建筑密度、容积率堪称世界之最,城市绿化率相对较低,但东京都通过屋顶绿化义务化制度,大幅提升了城市绿化率,有效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原材料和成品检测十分重视,因而能做到理论与实际指标一致,真正达到设计预期要求。

      在技术层面,日本绿色建筑注重自然能源的利用与材料创新。例如住宅通过太阳能集热装置将屋顶热量导入地基砂石层,实现冬季供暖,同时,采用雨水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日本广泛使用高隔热材料、反射玻璃及双层窗户,使得每户的生活能耗仅为欧美国家的30%~50%,成为全球能源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还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室内舒适度。

      文化融合是日本绿色建筑的另一大特色。设计师在项目中充分尊重本土传统。例如聘请民间工匠采用传统木构工艺建造住宅,既保留了文化记忆,又通过现代技术提升了建筑性能。又如,绿色住宅通过集光系统与雨水循环装置,重现了日本传统建筑对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同时融入现代环保理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创新的统一。

      政策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推动,是日本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能源合理化使用法》等法规,明确建筑节能标准,并设立助成金制度支持绿化项目。非政府团体如“环境共生住宅推进协议会”则通过认证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例如“优良住宅部品制度”淘汰了高污染材料,有力推动了绿色建材市场的成熟。这种“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强劲的市场动力。

      然而,日本绿色建筑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轻质薄层屋顶绿化的效率问题表明,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彻底解决城市生态问题,需探索综合性解决方案。此外,商务楼与住宅的绿化普及因初期成本高、维护难度大而受限,反映出绿色建筑从示范项目建设到规模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瓶颈。

      总体而言,日本绿色建筑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文化融合,构建了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其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绿色建筑需以全生命周期视角统筹能源、材料与文化,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市场活力,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还有上下统一协调、政策持之以恒、功能宣传到位,也是确保绿色建筑推行的最关键因素。

      日本的建筑工业化起步较早,大约在二战后的上世纪就开始发展。无论是量大面广的城乡低层居住建筑,还是城市各类高层建筑(居住、办公、商业、工厂),他们的体系明确,即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管线系统、装修系统,各个系统清晰分明。各类结构形式(各类建筑、高架公路、桥梁等)从设计、生产、施工到使用等环节,都十分科学、精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日本建筑工业化配套完善、装配率高,且经验成熟,建筑工业化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资源短缺、土地紧张。简洁、规则的建筑结构布局是其鲜明的特殊性。由于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建筑设计的统一性、规范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但这也彰显了日本建筑的一大特色。同样,日本城市道路十分狭小,高速公路绝大部分只有两车道(没有应急车道,只有应急岛),城市也没有大广场、大花园,但日本人没有浪费每一个地方,他们把每一个角落、空间都利用得很好。

      从大阪乘坐“新干线”前往东京,一路上,我们欣赏了日本的城市和乡村风貌,也有幸游览了一些景点,品尝了当地特色的美食。

      近5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越来越接近。2000年时,我国的GDP总量只有日本的1/4左右。经过10年发奋努力,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日本的GDP总量已不到我国的1/4。虽然从GDP总量看,我们已大大超过日本,但人均GDP目前还不到日本的40%。

      近25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日本则保持稳定增长。对于国人而言,把过去牢记在心,更要正视现实、谦虚学习别人长处,这才是我们最好的爱国。我们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无不强烈感受到他们用心做事、专心认真的态度和风格,给他们呈现的“软硬件”都达到了一流水平,这也是很多国人希望到日本旅游的主要原因。

      2024年,日本接待外国游客人数约为368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大陆游客达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87.9%,中国大陆游客约占外国游客总量的20%,在日本的人均消费约1.3万元人民币。就日本的自然风光和资源而言,可以说远逊色于国内和其他一些国家,但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全球游客,道理就在于此。

      日本秉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他们做事有标准、有依据,执行过程认真细致、规规矩矩,这些早已牢牢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见面就会热情打招呼,笑脸相迎、礼貌待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街头巷尾,没有垃圾桶(垃圾自己带回家分类处理),无人抽烟,也无汽车鸣笛声(整个行程都没有听见),城市建筑、街道、构筑物均保持整洁卫生。无论是电梯口、超市里、餐厅内还是飞机场等公共场合,人们排队进出,自觉有序,没有大声喧哗之举。

      在酒店等公共场所,细节力求完美,无障碍和其他配件配套完善,没有见到器物缺损、破损或遗漏的现象。譬如在酒店,房间门口挂打扫牌子,服务员才会打扫,如果没有挂打扫的牌子,服务员绝对不会打扰客人休息;又如早上用餐,酒店服务员会提供一块牌子,让客人放在指定的座位上,就没有人会占用,客人用餐完毕就带走牌子交服务员,服务员就会迅速收拾餐具。在各种公共场合,他们的标志标识清清楚楚,人文关怀随处可见,可以说处处做到淋漓尽致。

      在日本没有假冒伪劣产品之说,尤其是对食品、药品的质量控制严格,一定确保绝对安全。自来水可以直饮,生吃食物卫生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餐饮非常有特色,口味也很适合中国人,用餐没有浪费现象,“光盘行动”是他们自觉执行的一项法律。各种商品用途和注意事项说明清楚,商品售后即使有问题,也不必担心售后服务。他们的守时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日本的这几天里,我们没有遇到任何公共场合不守纪律的情况。日本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高性能产品著称,因此,在世界各地丰田汽车、大金空调等产品随处可见,欢迎程度也誉满全球,这正是日本的强大所在。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地方效率不高,如飞机场进出时间较长;每次预约用餐总要等上一定时间才能上菜;景点购票等待时间也较长。此外,凡是使用人工的地方,消费都比较昂贵,如享受“铁板烧”,每人消费1500元人民币较常见。

      日本劳动力紧张,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降厉害,很多岗位都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担任,如出租车司机、服务员等。此次随同我们的大巴司机,虽然工作细致、服务周到,但他却是一位84岁的老人,看到他在大巴行李箱里弯腰曲躬搬运行李的样子,我们不禁感到十分怜悯和尴尬,也不好意思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要开车?更担心他长途跋涉驾车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

      总体而言,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由于历史问题、经济竞争和媒体渲染等原因,真实态度复杂又多元,尤其是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后,这种矛盾心理更加突出。

      考察的目的是学习进步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见识,进一步了解两国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把收获化着改变的动力,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是同行交流、联谊、赋能的好机会,更是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更好开展工作的一次综合充电。

      这次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丰硕。愿我们加强联系,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