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83853584
首页 > 企业动态
建筑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
时间:2020-12-08 10:00:56
建筑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

董发根  徐  斌

【本文刊《建筑》杂志2020年23期  行业专栏】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化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贫穷、战乱和“口口相传”等影响,没有形成建筑理论技术和管理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工业雏形,因此,我国现代建筑理论技术和管理制度起步较晚。
 
      从新中国成立到“鲁布革冲击”,我国现代建筑工程理论技术和管理制度真正萌芽,日后理论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模式,通过引进消化、逐渐建立、不断完善提升并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长期高速发展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1998年3月《建筑法》颁布实施后,建立了我国现有的建设工程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施工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基建狂魔”名副其实。“一带一路”、提质增效、接轨国际,又催生了工程总承包(EPC)和全过程工程咨询(PMC)新组织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的推出,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智慧管理也已走到我们中间。我国建筑业的华丽转身,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下面,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提出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和几点发展思考。

      一、把对建筑业的认识和管理提升到应有高度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顺序强和固定性、独立性、多样性等特点,还会因工程建设地点、时间、环境等变化而结果有所不同,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管理,而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产品管理,它必须在相对规范的市场环境下,才能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按照我国现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除涉及相关建筑业企业外,还包括政府发改、财政、土规、审计和建设等部门,而建设工程在实施时期的管理,主要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也是时间最长、过程复杂,受政策法规约束最大的阶段。

      长期以来,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地方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建筑业“逆行者”的角色应当得到改变,建筑业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得到高层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建筑业的认识和管理应当提升到应有高度。

      二、建筑业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和扶持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十八大对我国发展现状的评判。由于我国发展速度快等原因,当前社会的诚信文化和风险意识尚未成熟,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需要一定的政策完善和时间磨合,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筑业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一样,需要规范的市场大环境,不能完全理想的放任“市场经济”。因此,政府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制定政策制度并强化督查落实,双管齐下,其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行业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三、加快新模式(EPC、PMC)的推进步伐和力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文件发布已近4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新的建设工程组织模式配套政策在陆续出台,并将打破老模式的弊端,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建设工程品质的改革效果,在此,我们不妨再了解一下新老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1.老模式的三大“毒瘤”。

      (1)工程检测市场化。建筑原材料、构配件质量监测市场化,使生产源头、流通领域监管缺失,导致市场原材料、构配件质量鱼龙混杂,施工现场试件、技术资料包干,实际与书面的吻合度很难确定。

      (2)工程验收备案制。所谓的“五方主体”工程验收结论,正常情况下参建各方主要尊重业主意见,造成每个项目验收把控标准不一。“习惯”成为“自然”,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设计标准在提高,而实体质量在下降的囧境。尤其屋面、外墙(门窗)、地下室的质量问题长期存在,幕墙、钢材、商品混凝土、成品桩、管线、防水材料等成为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3)施工图审查市场化。只审查合法性,不审合理性,审图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作用。

   2. 新模式的主要优点。

  (1)责任主体和组织关系明确,减少了过程复杂环节,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提高了组织和履约能力。

  (2)新模式一般配套运作,通过“咨询”激发了项目潜在的能量(优化设计),有利于控制造价、缩短工期、过程合理,从而保证了工程的建设质量。

  (3)进一步明晰了参与单位的责权,也对参与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利于推动和提升参与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和技术能力,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新模式的宣传推进力度。

      老模式执行近23年来,虽然建立了现行行业管理制度,但“碎片化”管理的各种缺陷明显。建筑市场“规则至上”压倒“诚信为本”,建筑企业重视“规则”、适者生存,“信誉第一、尊重知识、技术为先”的分量越来越轻,以包代管、岗位窜换、低价竞争、挂靠“合作”,行业随市场自然发展,核心问题还是缺乏有效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受伤的是广大建筑企业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成为建设行为主体的无奈选择,给行业抹黑、蒙羞。

      让全社会了解新老模式的组织特点,重视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是确保建设质量关键,重视过程管理和项目后评估,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新模式的宣传和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式的全面实施,不断总结和完善新模式管理制度,是改变现状的关键和契机,也是国际建设工程管理的通用惯例。

      四、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制度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现代化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建筑业科研院校、科技能力、产业结构、制度建设已相对配套完善,改革开放、行业发展、简政放权,社会资源丰富、畅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强大。

      把“政府做不了、企业不能做”的事交由学会、协会去做,可以进一步打通过程环节、激发市场资源功能,促进行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声音,挖潜社会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列出问题清单(权力清单),是解决“肠梗阻”“玻璃门”的当务之急。

      五、加强监管与时俱进强化落实提升品质

      建筑业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国计民生,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大事。了解和总结建筑业的过去,掌握和分析建筑业的现状,对规划建筑业的未来和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而不是感叹:“建筑业,说声爱你不容易。”此外,我国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发展,制度和管理滞后在所难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适当的耐心,包容地看待这些暂时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建筑业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多元化状态,并将成为一种常态。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大、粗放型,必须提升管理部门和行为主体单位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思想和责任、使命意识。因此,无论管理水平和建设品质,提升空间还很大。

      建设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过程,新模式替代老模式已是潮流和必然,让大家充满期待,但新模式不可能“完美无缺”。此外,多种所有制体制市场环境将长期存在,“国进民退”“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和国策。因此,在执行新模式的同时,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行业配套政策必须完善,市场监管必须落实,才能开创新模式全面提升建设品质的新局面。

      我们全体建筑业管理者、从业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管理和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坦诚接受和适应新模式“被咨询”的挑战。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模式的组织关系,才能激发新模式绽放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达到理顺关系、职责明确、缩短工期、节省造价、提升建设品质之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经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