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母亲
——献给九九重阳节
厉桂仁
我的家乡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普通小山庄,那里山清水秀,四季如画。在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格外思念我的母亲,因为如果她老人家还在世的话,今年将是她度过的第一百个重阳节,我们兄妹多么希望她老人家再在世过一个重阳节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还好好的母亲,于今年农历二月十一日驾鹤而去,母亲走得很平静、安详,出生于上世纪初叶的她,虽然早年生活贫寒历尽坎坷,但晚年儿孙孝顺丰衣足食。
我是五兄妹中的老二,也是唯一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的子女,受母亲和家庭环境影响,我从小就特别刻苦和懂事。她理解我在外工作不容易,生前从不要求我带什么东西回家,唯一的要求是想我常回家去看看她,但许多次的机会我都让她失望了,如今让我内心感到十分愧疚,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现在母亲走了,永远闭上了那双渴望我看她的眼睛,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爷爷、奶奶婚后多年未生育,在母亲3岁时就从离家五里远的三洲村抱来当女儿,没曾想到次年我爷爷、奶奶就生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后来成了我们兄妹五人的父亲。
由于旧社会封建思想严重,加上母亲性格内向,在爷爷39岁那年英年早逝后,善良、淳朴的母亲就成为了家庭里主要的劳动力(此时奶奶已生了我父亲等兄妹五人)。
二、走过不寻常的一生
那时,家里由于爷爷去世得早,五个子女的生活压力全落到了奶奶的身上,这让奶奶的性格变得格外暴躁与蛮横,童养媳的母亲就是她的出气孔,奶奶有事没事总找她的茬,为此,母亲曾多次自寻短见,后来在外祖母的劝说下,母亲终于树起了生活的信心,并慢慢开始以拜佛念经寻找精神寄托。
父亲是长子,奶奶对他十分宠爱,什么都偏向于他,又受旧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和不良习气严重,直到91岁那年去世。小时候看到母亲受虐或受冤时,虽然分得清是非,但我无力为她申冤,而有时冤屈轮到我头上时,母亲总是尽力保护,鼓励我一定要坚强、懂事。
记得在解放初的困难时期,家里的粮食成了问题,野菜草根充饥是常事,每天母亲早饭做好后,就端起大木盆到后山洗衣服(后山有条山泉,水质特好,可以直接饮用),意在让我们先吃饱,等母亲回来时,往往锅里米饭已所剩无几,于是母亲就拿些野菜拌一下充饥。为了母亲少受苦挨饿,好多时候当我看到米饭不多时,就赶快把母亲的一份给留开,母亲知道后欣喜万分。
三、常回家看看比什么都重要
受小时候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让我从小就特别懂事,11岁时由于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当上了放牛娃,那时,母亲虽然不愿我辍学,但她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只有含泪阿意曲从。直到我17岁时,懂得了改变前途命运要靠自己,农村娃唯有学一门手艺才是出路,从此,我开始了拜师学木匠的生涯。
我的师傅是一个当地古建筑能匠,拜师时他已有63岁了,我是他的第十五个徒弟,也算是他的关门弟子。期间,我总是把挣来的每一分钱省下来交给母亲,每次把钱给母亲时,我觉得很骄傲,儿子终于可以尽孝道了。就这样,在师傅手下一干就是五年,古建筑的木结构、农用家具等我都能做,师傅很看重我,认为这行后继有人,我也认为这辈子会永远做一个木匠。
1965年冬季征兵,我刚好是适龄青年应征的最后一年,经体检和政审合格,我光荣地来到了军营。在部队,我没有忘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全身心投入训练与学习,进步很快,并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战友们的信赖,第二年,我入了党,不久又当上了副班长、班长。
1968年,我带的班被评为“四好”班,全班14人中有12人被评为“五好”战士。当时恰逢我所在排的排长职位空缺,连指导员找我谈话,有意让我留下来长期干(提干),这本是我当兵的初衷,又是报答母亲的好机会。但当时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我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放弃了这次机会。
1970年3月,我选择退伍回家。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见到母亲,她已是银发掺半的老太了,母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能回来比什么都强,她不怪我没有出息,但我知道母亲内心很想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
时来运转,历史和机遇终于又给了我橄榄枝,由于我在部队的优异表现,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省国防工办的招工通知,让我月底前去报到,我将有幸成为国营企业的职工,这在当时的年代下,对于一个农民而言犹如一步登天。
母亲对我说,每天能见到我是她最大的心愿,但她更清楚我能有机会做工人更不容易,故母亲支持我的选择,只是嘱咐我有空常回家看看。
四、留下遗憾也能成为财富
一心想回报母亲养育之恩的我,以前总是把物质上的回馈放在首位,因此,无论在哪里工作,自己总是想方设法干得好一些,认为干好了就会有经济上的回报,就可以与母亲分享了。
1980年,我们兄弟四人分家时,我自告奋勇提出他们三兄弟负责父母的口粮,经济上的一切由我来承担,认为这样可以更显我对母亲的一片报恩之情。后来,我慢慢发现,母亲并不需要我在经济上的付出,她更在意的是我能经常在她面前问寒问暖。
其实,节假日我应该有时间回去看看她的,但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而没有回去看她,没有体谅母亲的内心感受,总以为钱按时拿回去给她就是孝顺,她有得吃有得穿,生活不愁就行了。每一次过年回家,母亲总是说:“终于把你盼来了。”当我拿出吃的穿的时,母亲常常说现在不比以前,吃穿都有,只要你常来看看我就比什么都强了。现在想想,一次次与母亲相聚的机会被我浪费了。
今年农历二月初十的晚上,我接到了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已经有五天没有吃东西了,让我回去看看,这犹如五雷轰顶,我立即六神无主,连夜赶回老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冲我而来。回到老家,弥留之际的母亲已分不清我是谁了,只是用无光的眼神盯着我的脸,什么也说不出来,医生说这是人老熟的现象,一切措施都回天无术,终于在第二天晚饭时分,慈母永远闭上了思儿欲穿的眼睛,这是为人之子的最大痛苦。依着家乡的传统,我们给母亲料理了后事。
仔细想想才明白,母亲健在时,唯一的要求并非是物质的给予,而是一家人能够经常相聚在一起,对我最大的要求,只是常回家看看,这个要求并不高,可我却没有很好地满足她,带着一丝遗憾母亲离开了,这在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我已失去双亲,今年也70岁了,自己也已步入了老年。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吸取我的教训,珍惜宝贵的光阴,在岗位上好好发挥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报答知遇之恩;在家庭里好好珍惜与父母亲人相聚的每一刻,孝老爱亲,报答养育之恩,不要让关心、关爱你的人留下遗憾。(写于2014年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