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丰的记忆
董发根
2013年3月,距我首次踏进民丰厂区整整33年,距我1987年11月离开民丰也已第26个年头了。虽然我一直在嘉兴工作,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在民丰的岁月和以后民丰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但由于时间等原因,离开民丰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厂区,这也算是我的一个遗憾吧。2013年3月11日下午,我因工作与我的同事再次踏进了这块早已烙下记忆的土地,代表我们公司去那里接洽业务,不知久违的“东家”是否还记得那位昔日的“雇工”。
按照我与公司领导约定的时间,我们的汽车按时驶入了民丰正大门,呈现在眼前的迎宾大道宽阔明亮,举目远眺,两侧簇拥的花坛和华灯互相辉映,整齐的厂房焕然一新,记忆中的民丰已荡然无存,迎宾大道到底,就是我们此次要去的目的地——民丰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大楼(“9918”工程)。不一会儿,我们的汽车就绕过了大红色的“开创新纪元”雕塑,停稳在广场西南处的停车场上,走下汽车,我就不由自主地仰望眼前的大楼,屋顶上“打造百年民丰、铸就特纸基地”12个大字刚劲有力,中间的民丰LOGO格外醒目,她们似乎互相诉说着民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一进厂区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为民丰30多年来眼前所发生的巨变所欣喜。当我继续步入气势恢宏的行政办公大楼底层大厅,再一次踏上这块即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并使我顿生感慨、心潮澎湃,忐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又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的民丰记忆……
见到公司领导后,我首先兴奋地把我曾经在民丰工作的经历作为开场白告诉了他,然后开始了我们的业务交流,在行政办公大楼敞开式的办公室里,我们与公司领导的交流一下子变得亲切又自然,“东家”对我这个“雇工”的民丰经历还是感到有点好奇的,我的这段经历也进一步拉近了我们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并使我们的交流更加融洽和友好。
这次去民丰后,眼前所见到的一切,使我触景生情、浮想联翩,30多年前的往事又历历在目。
1980年3月至1987年11月,在7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民丰工作,刚进民丰之初,我是七星建筑队派驻民丰造纸厂的一名建筑工人,再确切地说,就是现在的工地民工(当时厂里称我们“外包工”),后来,我慢慢地成为了一名建筑专业技术人员。
我曾经在我的书中这样写道:
“1980年3月,春节后刚过完15周岁生日的我,因家庭经济等原因被迫辍学学艺。清楚地记得工作的第一天,为赶上当天上午的上班时间,我起了一大早,跟随同村伙伴一起从老家出发,肩背大米和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走在乡间雨后泥泞的道路上,经过近两小时的艰难行程,汗流浃背,顺利地到达了城里工作的目的地,开启了我的崭新人生。
第一天工作,我被安排在建筑工地砌墙现场挑灰砂。所谓的挑灰砂,就是用一根小扁担,挑着两个灰砂桶,不停地来回于灰砂搅拌现场至砌筑现场。期间,还要协助师傅准备好砖块,使师傅保持随时可以方便取砖的状态。这种活,在建筑工地上,是属于最轻的体力活。
在建筑工地干活的日子里,我砌过墙、抹过灰、拉过车、挖过土……几乎所有的泥瓦工活我都干过,使我深感建筑工人的辛苦。不过,那时我们村上的很多同伴都和我一样,做同样的工作。能够有一份工作做,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那时,建筑工地上没有外来民工,所有的活都由我们自己干,包括当时城市户口的建筑工人。工地上施工机械也只有井架卷扬机和砂浆搅拌机,混凝土需人工搅拌,混凝土水平运输也是靠人工肩扛的。”
……
那时,社会的环境与现在可谓今非昔比,文革的遗风尚未散尽,改革的春风刚刚吹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城里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回到了城里,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丰造纸厂综合分厂就是当年在全民办集体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开始解开束博,继红极一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小花》《庐山恋》《霍元甲》《排球女将》等当红影视剧在电视中开始热播。市场的物质供应开始丰富和放开,各种票证的作用逐渐减弱,但人们明显感觉物价开始上升了,那时,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条件稍好的家庭已开始拥有彩色电视机。年轻人结婚已开始在“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的基础上,流行“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军装、中山装、长辫子开始转向喇叭裤、牛仔裤、花衬衫和长(烫)头发。那时,便携式收录机是年轻人的最爱,双卡的立体声尤为“受宠”,骑着“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再带上自己的心上人,听着翻版的邓丽君歌曲,是马路上最“拉风”的事,浑身的骨头都会飘飘然的。
我们的驻地(那时叫农工宿舍)就在民丰食堂东门的东侧,民丰职工宿舍“民丰二村”的最北部(现墙上编号101幢的正北面),一排不起眼的简易平房最西边的3间,其中西边1间为办公室,东边2间为宿舍,在简易平房的南侧还用毛竹石棉瓦搭成了一个小仓库和盥洗室,驻地的进门设在西侧,形成了一个“四合院”的小天地,当时驻地房屋北墙外就是农田了。
那时,尽管家乡距离驻地只有7公里左右的路程,但由于交通(乡下是烂泥路,也没有自行车)等条件所限,我们工作后都生活居住在那里,因此,驻地附近的一些居民我们都非常熟悉,彼此见面会互相打招呼,什么范家妈、李家婆的,总之,在那里工作生活多年,这里的一切环境都非常熟悉。
在民丰工作的那些年,我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人生第一块手表、第一双皮鞋、第一条涤卡中山装、第一辆自行车……不但养活了自己,还补贴了家用。
那时,女排“五连冠”的拼搏精神和朱建华跳高打破世界纪录的喜讯深深地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向张海迪学习是当时的热潮,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一股强有力的时代精神催人奋进,我们在工作中的学习如饥似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我们与岁月同成长,与时代共进步,努力拼搏、青春无悔。
在民丰期间,我参与了民丰幼儿园、托儿所、三车间脱盐水池、内招装修、原料库办公楼(稻草场处)、3#、7#机移装(老礼堂西北)、3600KVA变电所(老礼堂西)、供销科大楼(正大门西南面)、碱回收车间(高烟囱东南)、供销仓库(三车间南面)、老礼堂改造、二村宿舍、大德桥稻草场食堂、原料仓库(水木料场东)等工程项目的建设,还参加了每年的大检修工程。我也由一名童工逐步变成了一名掌握了一定建筑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我能独立编制工程预决算,也能独立做一些小型工程的设计。
当时记忆犹新的一些事:
进入厂区必须凭证件。进民丰厂是出了名的严格,正式职工凭厂徽进入,我们外包工凭民丰造纸厂“外包工临时出入证”进入,没有证件是绝对进不了厂区的。当时民丰红底白字的圆厂徽,是绝对的 “香饽饽”,年轻人凭此找对象会无形中“给很大力”。记得当初的民丰待遇很好,像我们外包工也可以免费去厂里洗澡。
内招贴墙纸。民丰内招位于厂区的东南角,内招大门朝西,进入大门就是花架走廊,里面有假山、小喷泉等景观和各种花卉盆景。大门的西侧是一个小公园,那里树木茂密,环境优雅。刚进民丰工作时由于我年龄尚小,因此领导安排我做一些比较轻便的活,跟随装修师傅去内招贴墙纸,那里很多摆设和设施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我很纳闷?好好的墙面上为什么要贴墙纸?城里人的生活实在是太奢侈了,因为我觉得从使用角度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乡下的墙面上很多连粉刷都没有,在城里很多高档的地方也没有见过墙面上贴墙纸的,真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实属浪费,多此一举”。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墙纸。在内招贴墙纸的几天,让我大开眼界,也无形中给了我“动力”,后来知道这里是专门用来招待贵客达人们的。
稻草场即景。民丰稻草场属于原料科管辖,稻草场在厂区的最北部,中间有一个“U”字形河埠把它们分为东西两部分,那里存放着大批堆放有序的大草堆,河埠周围经常停满了运送稻草的船只,装运稻草的工人们在忙碌地把稻草从船里背往岸上的草堆。背上重重的一捆稻草,再步履艰难地走上一条狭小的木挑板运往草堆的高处,是运送稻草工人最辛苦和有点危险的场景,经常见到他们汗流浃背、满面草灰的样子。装运稻草的工人则从稻草堆上把稻草装在轨道小火车的车厢里,装满后再开着小火车源源不断地把稻草运往“吃料车间”,小火车没有喇叭但装有铃,车辆启动、转弯或遇上行人时,司机会叮叮当当地敲响铃声,这是那时民丰厂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吃料车间”。记得那时候的二车间生产纸的原料是稻草、麻或旧麻袋,“吃料车间”是全厂灰尘最大的地方,工人们上班前会戴上头套、防护眼睛、口罩、袖套、脚套,但尽管如此“全副武装”,下班后还是满身都是厚厚的灰尘,脱去防护用具,工人们只露出两个圆圆的黑眼珠在不停地转动,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进澡堂洗澡,因而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
民丰大火。那时,防火是民丰安全的头等大事,稻草场布满了避雷针和消火栓,稻草场的入口处就是民丰消防队所在地,但尽管如此,稻草场火灾时有发生,民丰的大火也是远近闻名的,年纪稍大的嘉兴人都知道或者看见过民丰的大火,嘉兴的大火十有八九也是民丰发生的,我在民丰工作的7年多时间里,就曾经参加过两次较大火灾的灭火行动。
绿化环保办公室。在那个年代,在普通工厂和老百姓心目中,没有“绿化”这个概念,因为绝大部分工厂主要解决老百姓的生计,对精神物质生活的追求都不那么高,包括那时政府对建筑规划设计绿化指标也是不作要求的,可民丰对绿化环境的要求特别高,有专门负责绿化环保的机构,有厂区漂亮的公园。民丰还有两处苗圃,其中一处在厂区北面水泥厂一墙之隔的西侧,父亲生前曾作为临时工在那里工作多年。另一处在南面正大门的河对岸,两处苗圃规模相当,面积约5亩左右。那时,苗圃中最昂贵的盆景是五针松,一瓣五针松的价格在人民币5元左右(那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50元上下)。记得北面苗圃有一次遭遇窃贼,偷走了苗圃的几盆五针松,成为轰动全厂的新闻,对此厂保卫科非常重视,在很短的时间里,案件即告破,小偷因此也吃了几年官司。
洒水车。民丰的厂区是绝对的干净、整洁,那时经常有外宾参观厂区,洒水车在厂区主干道上不停地喷水,军绿色老式“解放牌”洒水汽车、车门印有白色“民丰造纸厂”、下面有车辆编号的模样,如今记忆清晰,要知道那时市区道路是没有洒水车的。
民丰食堂。无论供应品种和规模,在当时无疑是一流的,供应的点心有:肉包子、馒头、糖糕、花卷、土司、面包等。最大宗的菜肴有:红烧肉(大肉)、“狮子头”、炒青菜、炒三鲜等。夏天食堂还提供免费汤,这是民工的最爱,有些民工为了省钱,把免费汤作为下饭的菜肴。民丰食堂的味道,早已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民丰广播站。那时厂区布满了高音喇叭,不管你身在厂区的哪一个角落,都会听到高音喇叭的声音,广播站播音的时间是固定的,也成了我们作息的“信号”。中午或晚上下班时间,广播一般会播放比较轻松的音乐,那时经常听到的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童年》《清晨》等最流行的歌曲,听了让人振奋精神。男播音员高亢有力的:“民丰纸厂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那个声音记忆深刻。
民丰还有自己的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校、医院、礼堂(后来建成了现在的民丰会堂,成为嘉兴标准最高的会堂,曾经显赫一时)、乐队等机构,菜场、商店(大庆路<甪里街>百货商店)、储蓄所也是主要为民丰配套服务的。民丰还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各种专业人才,有能歌善舞的、有会琴棋书画的。那时,民丰有近4000名的员工,是嘉兴名副其实的企业老大!
回忆过去,就像昨天;感悟当前,感慨万千;面向明天,任重道远。已知天命的我每当在回想过去的时光时,总是浮想联翩,就像喝着陈年的老酒,意犹未尽、意味深长。当天回家,我就把去民丰与领导交流的事和我对民丰的感想告诉了夫人,她也非常“兴奋”,想尽早择机再去一次。终于,在时隔近一月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与夫人专程又去了民丰,也算是故地重游,因为那里是见证我们爱情的地方,是我们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福缘之地。我们从市区驾车沿着甪里街向民丰方向驶去,一路上我们共同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汽车很快驶入了“民北社区”,社区的道路并不宽敞,不远处就是我们原来的驻地,现在道路两侧和原驻地周围的建筑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模样,驻地门前的那棵大树依然还郁郁葱葱地耸立着(图一为原驻地前的建筑和那棵大树),大树下学骑自行车和夏天居民们纳凉的场景就在眼前,民丰食堂的东门虽已停用,但大门和围墙还是原来的样子,大门前的那条宅间小路虽然狭小和有点破旧,但也是原来的那条道路,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这让我们感到兴奋不已,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相机,把周围的一切照了个遍。亲切的场景,久违的故人告诉你们,昔日的“游子”又来看望你们了。虽然我们在现场驻足良久,也没人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夫妻俩还是圆了长久的相思梦。
(图一)
怀着对原驻地依依不舍的情感,随后我们又去了东塔弄前往原民丰水泥厂的位置“寻梦”。一路上,东塔弄两侧的建筑和围墙,几乎没有变样,但当汽车驶往民丰中学(现蓝天学校)以西的小路时,吃了个“闭门羹”,前面不再有路,连汽车调头的场地都没有,因此,我们只好遗憾地将汽车小心翼翼地从原路倒了出来。在这条路上,我曾经拉着装有建筑垃圾的人力小车,从厂区运往原水泥厂附近,填埋那里的废弃河浜,这让我终生难忘。
此次“从归故里”的最后一站就是民丰厂区,我们的汽车再一次驶入了迎宾大道,然后按照记忆绕着原来经常出入的地方转了一圈,我们幸运地目睹了民丰食堂、科技大楼、汽车库、泥水间等原来的建筑,他们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模样。原供销仓库现在是销售大楼,原碱回收车间和那个时代民丰的标志“高烟囱”已不复存在,原稻草场已经变成了诺大的成品仓库区域……内招和门前的小公园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铁锈斑斑的紧闭铁门和院内满地的尘土告诉我们,她已“退休”见证并完成了历史使命(图二为废弃的内招大门、围墙)。
(图二)
如今,记忆中的民丰条条厂道和清水墙面的老式厂房,早已被现代化鳞次栉比的厂房和设施所替代,现在成了甪里街标志的公司大门,取代了原来窄小“带帽”的老大门,老大门前面的那座“船牌”雕塑、成排的成品仓库和码头等建筑物,已随着甪里街的拓宽改造,变成了现在的宽阔马路和沿河景观绿道,30多年前曾经合作和熟悉的伙伴们大部分已退休或离开工厂。现在,当年的民丰造纸厂,经过全厂员工的努力,早已成为嘉兴最早的上市公司,新时代的民丰人提出了“百年百亿”的宏伟战略目标,民丰人正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齐心协力朝着宏伟目标前进,意气风发的民丰人正昂首阔步地进入新时代,我们有理由坚信,民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其实,我与民丰的缘源起源更早,因为我的外婆家就在老民丰(那时叫东风造纸厂)的东侧,外婆家的老宅就在原民丰水泥厂的西侧(现成品仓库处),一户张姓人家。我从牙牙学语就从大人那里知道了民丰的一些事,知道民丰是一家大工厂,现我舅家的堂姐妹和他们的后代还在那里,虽然我从未见过外婆的模样,但我会永远记住这是我生命起源的地方。
在民丰,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流过了辛勤的汗水,吮取了智慧的乳汁,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积淀了人生的基础。民丰,是我梦想起航和成就事业的地方,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感谢时代昌荣,给予了我们这代人机遇的舞台;感谢民丰,给予了我成长的摇篮。我将为你的荣誉而骄傲,为你的成就而喝彩,也一定会为你的继续腾飞而高歌。
在民丰,还有我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在民丰,我又有了新的朋友。愿我们跟随新的时代步伐,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继续书写属于未来我们共同的、更加精彩的美好梦想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