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83853584
首页 > 企业动态
深圳感想
时间:2019-04-23 10:50:46

 

深圳感想

 

董发根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与香港一水相隔,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知名的华为、万科、平安等大企业总部都设在那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象征,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也是未来粤港澳湾区的中心。深圳,对于我而言,与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在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太多经历,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十分肤浅,但它也有我成长的印迹和记忆。

  2019年4月2日~4日,我第四次来到深圳,这次是来参加为期两天的第15届世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也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样的年会。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在转型发展和调整升级的重要时刻,参加此次会议主要是了解行业发展动向,特别是新的建设工程组织模式和新业态下的政策、法规。

  大会会场设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来自世界各地近万人的专家、领导和学者在这里齐聚一堂,这是一次世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盛会。能容纳5000人的大会议厅气势恢宏,我们集中在这里聆听大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专场报告厅内容应有尽有、权威高端,新技术交流、新产品展示同样各取所需、琳琅满目。两天的紧张学习和参观交流,信息满满,大家收获颇丰。

  深圳国际展览中心位于福田区CBD中央。这里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人流川流不息,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快。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试验地,因此,这里的每一点信息和变化都备受世人关注。由此,也翻开了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感想。

   第一次来深圳是1988年的秋天,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实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型国企在各地设立分厂、“全民办集体”如火如荼、“中外合资”成为新宠,各种所有制企业百花争艳。那一年,台湾同胞回乡探亲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1988年,深圳的名字已经如雷灌耳,但那时嘉兴的高楼还寥寥无几,高层建筑建成的只有江南大厦、商业大厦和电力大楼3座。这一年,也是我刚到设计室工作的第2年,我们单位(嘉兴市综合设计室)有幸中标嘉兴某银行大楼(开发大楼)项目的设计任务,该方案由我一位尊敬的师长主持设计,模型也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由于该项目顶层设计为旋转餐厅,为了取得该方面的技术信息,保证项目设计顺利进行,我随单位领导赴广东考察,单位领导也是我们考察团的领队,成员都是市科协下属相关学会的负责人或骨干,我相当于单位领导的秘书兼助手,也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

  当时,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和经济条件等限制,只有少数单位的供销员或领导才有机会出差,对普通人而言,出差的机会很少,而旅游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第一次到广东出差,我和团队中大多数人一样,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虽然此次广东出差时间长达21天,但我却很享受在那里的环境和过程,觉得充实的时间过得太快了。这次我们去广东出差到达的城市有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佛山、番禺等,当时凡是广东有旋转餐厅建筑的城市,我们都去参观了,当然,对深圳的印象是最深的。

  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当年记忆犹新的几件事。

  参观中英街。中英街最吸引人的是那里有丰富和相对便宜的商品,特别是内地买不到的商品,也可以体验“出国”的感觉。那时,香港旅游尚未开放(有钱也不行),到香港只有很少的商务人士,因此,到深圳出差去中英街是内地人必去的地方。记得那时采购的商品主要有电子表、“力士”香皂 、“夏士莲”雪花膏、衣料、和“箭牌、希尔顿、良友”香烟,还有金银首饰等。对我来说去中英街采购商品并不重要(也没有消费能力),开眼界、看新鲜才是目的。

  参观国贸大厦。当时国贸大厦刚建成使用不久,53层(含地下室)、160米高是当时深圳和国内最高的建筑,更是“深圳速度”的象征,电梯1分多钟就能到达顶层,参观国贸大厦的感受,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那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国际政要尼克松等人也到访过这里,可见国贸大厦曾经的“吸粉”能力有多大!因此,到深圳参观国贸大厦也是外地人的必修课。

  乘坐广深列车。从广州坐火车到深圳,这趟列车给人的感觉除了比内地绿皮车宽敞整洁外,没有站着的乘客,乘客以香港人居多,在列车上只能用港币消费,第一次见到繁体字的香港《文汇报》,感觉十分新鲜,记得一份卖1元港币,领导告诉我:“你不必买,到站后你可以随便‘拿’(香港人阅后留在车上)”,乘车的感觉除了新鲜还是新鲜。

  总之,那个时候能去深圳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除了要用单位介绍信办特区通行证外,最最关键的是出差费用较大消费也高,因此,我十分珍惜和重视这次出差机会。这次出差不仅是“尝鲜”,更是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对于当时我这个特别能接受新生事物的年龄而言,就是“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这次广东出差,也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视野和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十分感谢单位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出差机会。

   第二次来深圳是1997年的春节,距第一次将近9年时间,因为第一次对深圳印象深刻,就非常渴望有机会故地重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深圳和内地的发展速度再次加快,于是,第二次去深圳的愿望很快实现。那年,我们两个三口之家商定一起去广东过年,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离家在外过年。此次旅行到达广东的城市有汕头、广州、珠海和深圳。

  1997年是香港回归之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老百姓的生活实现了小康,旅游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深圳与内地的差距已有所缩小,明显感觉一般普通消费能够接受,我们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开开眼界。

  这次在深圳逗留期间,我们除了再次到达中英街和世贸大厦外,增加了新景点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等的游览。

   第三次来深圳也是2000年的秋天,是我们某项目设备考察组去日本考察进口设备,因经香港途经深圳,故仅在深圳用了晚餐并过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

  那时,尽管深圳发展速度很快,但与香港尚有差距,我已两次来过深圳,对这里的情况有所了解,再说,国内也开放了“新、马、泰”旅游,普通老百姓出国梦开始成为现实,深圳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这次来深圳只是匆匆而过。   

  2000年前后,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航母下海、大飞机上天……物联网的引入,使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如今“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为中国新的四大发明,“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汽车早已成为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须。

  这次来深圳与第一次深圳之行已经相隔31年了,距最近一次也快19年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体制和发展越来越使我们感到自信和骄傲,祖国富强是我们最大的靠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深圳的GDP总量超过香港,深圳和我们国家都发展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深圳特区成立39年来,从蛇口到前海,从追赶到引领,这座人均年龄只有32岁的城市,也就是我第一次到深圳刚出生的一代人,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当年的中英街已成为历史的文物,当年的国贸大厦已成为不起眼的矮个子(深圳目前楼高大于200米的建筑有106幢),当年的广深列车早已被“复兴号”取代。

  此次会议期间的4月3日中午,我利用会议午休的机会,特意来到所住酒店5楼的茶餐厅,重温了第一次来这里吃过的凤爪、叉烧、菜心、虾饺和一壶红茶,虽然一个人的美餐有些寂寞,但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面对眼前的菜肴,31年前的故事历历在目。用完了午餐,服务员(小杜)见我有些沉思,微笑着问我味道怎样?并递过一张意见表让我填写,我点头欣然接受,并很自然地写下了:“小杜服务优良,菜肴质量一流;故事回味悠长,深圳美好印象。”的打油诗,作为我此时此刻心情的流露。

  这次来深圳的团队成员,都是嘉兴市建筑设计行业的同仁,与第一次来深圳不同的,就是我变成了团队中年龄的长者。真是忆往昔,感慨万千,憾时间,岁月无情。忽然间,“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的歌曲在耳边响起。

  从“潇洒走一回”到“春天的故事”,从“风雨兼程”再到“一晃就老了”,不就是我的人生经历吗?是的,歌曲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好像是为我所写。叶倩文唱的虽是世情感慨,但这首歌伴随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春天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祝你早成功!伴随我们事业进入顶峰。现在,秋裤大叔则唱出了我们不愿接受的事实:还没腾出双手拥抱自己,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

 

                                二〇一九年四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