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姚院生
记得二十年前刚进入大学时,在大学图书馆无意间翻阅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立即对书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正是这本书给了当时由于高考失利而处于困惑与迷茫中的我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二十年后的一天,陪儿子到嘉兴市图书馆借课外书,在书架上又看到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叫儿子把这本书借回家阅读,希望能对他有所触动。可能由于儿子太小的缘故吧,难以对书的内容产生兴趣,没能坚持把书看完。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我又重读了一遍这本书,读后不禁感慨万千。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孙少平和许多农村知识青年一样,他们都有过一段在县城读书的经历。在这段时期里,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城市给予了他们新生。对于出身农村的他们来说,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无疑是极具魅力的,他们渐渐厌倦了乡村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中。但孙少平也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不甘平庸、视野开阔、迎难而上、视苦难为财富……高中时代尽管生活艰辛,他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读书、看报,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作为一名揽工汉,他却少有一般揽工汉的粗俗与猥亵,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学习领会人生的真谛;在煤矿工作时,他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双手坚持下来;女友在洪水中遇难后,痛不欲生的他能够重新勇敢的面对生活;在煤矿工作受重伤之后仍能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顽强地走上曲折的生活道路。孙少平的奋斗历程,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农村知识青年不屈不挠、昂扬向上、坚韧不拔的缩影,饱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而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则因为贫困过早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他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田润叶虽心有爱慕,却只能埋在心底。作为家中长子,他委曲求全,默默地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然而,孙少安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创业者”。他知识不多,但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为了改变全家的贫穷状况,孙少安办起了砖厂,红火了一阵。赔钱带给他巨大的打击过后,凭着不服输的信念,他到外县贷了款重整他的砖厂。他出资建校,回报社会。得知妻子患了肺癌,他忍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振作精神……孙少安一生都在充满希望地靠勤劳和坚强去实现生活的理想,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兄弟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是个人对精神的胜利,另一个则是个人对物质的胜利。但兄弟两人身上又体现了一种惊人的相似性,那就是个人命运并不是完全可以由自己主宰,人都逃脱不了时代变迁、家庭背景等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可以改变一生的。更重要的是,在面对贫穷、苦难和挫折时,他们总是那么地积极乐观,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为心中的目标与理想而努力拼博。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我参加工作之前,自己的生活也基本处于贫困状态。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家庭每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种植十来亩水稻,扣除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后,所剩无几,每年的收入基本入不敷出。从开始上小学起,我最怕的也是最难过的时光就是每个学期开学时,因为每当这个时候父母总是要为我的学费发愁,挨家挨户去借钱,有时几天借下来也凑不足学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做家务和农活。放牛、喂猪、上山砍柴,插秧、除草、割稻样样都要做。每年暑假期间的农忙“双抢”是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记得每年这个时期我都要在田地里起早贪黑地干上一个多月。这种苦和累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作为一个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孩子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所以从小我就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农村,到城市去生活。
大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嘉兴,举目无亲。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在嘉兴这座城市生活了下来,并有了老婆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我深知自己这些年的不易,有收获,也有欣慰,但更多还是危机感。为了生活得更好,我没有任何其它的资本,除了比别人更加努力。
一个人的命运,和很多的因素有关,不止性格和努力,他所处的时代,遇见的人、事,都将紧密而亲切地为他绵延起广阔的生活道路。我要感谢苦难,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感恩所有曾经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感恩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现在中国社会正在进入新的伟大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去努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都更有希望。